欢迎访问本网站
今天是
红原县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调研报告
来源:红原县政协   作者:佚名   点击数:1845   日期:2018-07-25   字体:【

政协红原县委员会

关于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关于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以及开展民主监督工作要求,结合政协年度工作安排2018611日至76日,主席会议成员带队组成调研组分赴全县11个乡镇采取实地调研、走村入户、座谈讨论、情况介绍等方式,并联合县人大常委会组织22个扶贫专项牵头部门负责人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交流座谈的形式,对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专题监督视察。调研组坚持问题导向,在广泛听取各乡镇、基层群众、建档立卡贫困户、部分政协委员和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和意见建议后,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认真分析,提出了对策及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脱贫攻坚工作的现状

自决战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后,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坚定“决战决胜”信念,持续施展“绣花”功夫,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方面,盯住“机制创新”、凸显“精准发力”,强化“增收致富”、激发“内生动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新进展。

(一)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坚持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作为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中之重,紧扣“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3年项目规划》,紧盯贫困村路、水、电、房、教育、卫生等民生实事问题,大力开展学校、医院、道路交通、水利、电力、通信、文体、生产设施、人居环境、村容村貌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实现县、乡(镇)、贫困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以草原经济示范区建设为支撑,深入实施“五联+”产业化驱动发展模式和“金牦牛轮换饲养”“光伏直补”“乡村旅游”等产业扶贫举措,统筹企业、基地和合作社建设标准化养殖、种植基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拓宽增收致富渠道,着力解决贫困对象可持续增收难的问题。如:江茸乡积极实施草蓄平衡,推动集约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牧民”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走绿色生态的养殖道路,提高畜产品附加值,促进科学养畜、禁牧减畜,实现减畜不减收入,村级集体经济帮扶贫困户力度不断增大,有力助推了教育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邛溪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结合区域优势,实施“一村一策”,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打好脱贫攻坚战;阿木乡峨扎村大胆引用“土地经营权流转‘获租金’、牦牛入股‘变股金’、贫困群众就地打工‘挣薪金’”的“三金”脱贫模式,实现每户每年固定收入700元,入股养殖基地的每户每年收入3600-5400元,在养殖基地就业的每人每年收入9600元。同时,全县有力推进集体经济改革,创新探索了政策性保险+商业保险+村级集体经济特色养殖保险的“吉祥三保”模式,确保村级集体经济保值增效和特贫户不返贫。

(三)内生动力不断提升。坚持以22个扶贫专项实施为支撑,聚焦产业增收、就业服务、政策兜底、保险扶持、内生动力、成效巩固等重点工作,为贫困户定制精准扶持套餐,做到目标任务、扶持对象、帮扶措施、项目资金“循环扶持”,积极推动脱贫攻坚成果持续稳定。同时,坚持走乡村善治之路,统筹做好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和“四好村”建设工作,全面推广“星级评定”激励机制,设立“星级评定”激励基金,着力营造勤劳致富、光荣脱贫氛围,切实解决脱贫奔康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如:瓦切镇德香村扎实开展文化旅游扶贫工作,带动贫困人员不等不靠,出人力、出物资,积极筹建具有54顶黑帐篷规模的安多游牧文化体验部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旅游与文化共同发展的产业扶贫。同时,采取联系单位和村“两委”共同筹资的方式建立劳动基金,用于投工投劳所得报酬支出,努力激发贫困人员内生动力;壤口乡积极鼓励牧民群众到花海景区务工25人,有效解决了待业青年就业问题。并发动老百姓积极投身牧道建设和维护工作,并将务工报酬作为村级集体发展和星级奖励;色地镇积极筹建劳动技能输出公司,着力提升技能扶贫效益;查尔玛乡针对部分牧道年久失修导致牧道无法正常使用,乡村两级积极发动老百姓投工投劳,不等不靠,维修生产生活道路。麦洼乡利群合作社将10万元作为星级奖励;安曲镇着力转变贫困人员思想观念,提升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对因病致贫等以政策、保障到位,积极预防返贫情况发生。

(四)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县坚持牢固树立“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使命担当,坚持以“画唐卡”的韧劲和耐力,立足政策、资源和区位优势,以牧区特色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总结并深入推广“五联+”产业化驱动发展模式,增加内生“造血”功能;以利益联结为核心,实施“股权量化”,增加贫困人口可持续收入;以党建和扶贫共建共享,推广贫困户“星级激励”机制,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以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为重点,探索“金牦牛轮养联带”模式,助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以宣传教育为基础,扩大“政策引导”;以风险防控为根本,全力落实“吉祥三保”;寺庙以“开放式”管理新要求,不断增强寺庙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助力脱贫攻坚。全县脱贫特色逐步凸显、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群众收入稳步增长、内生动力快速增强、体制机制更加创新,有力确保了按期实现脱贫奔康的目标。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脱贫攻坚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一是脱贫攻坚工作档案资料存在管理不规范、口径不统一、标准不一致的现象,不利于各类迎检工作。二是宣传教育工作还不够深入,一些群众对脱贫攻坚政策不了解、不知晓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临界贫困户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和产业扶持力度存在较大差距,致使目前出现“贫困户的收入高于非贫困户收入、贫困村水平高于非贫困村”的现象,群众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不够全面,造成临界贫困户思想不平衡、意见较大,加大对临界贫困户的帮扶呼声越来越强烈。

(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不均衡,公共服务能力不强。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滞后,附属项目配套不到位,如:安曲镇作为全省100个特色小镇和高原航空港建设,规划设计缓慢,给排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差距;查尔玛乡境内当曲河贯穿全乡,汛期严重危害河流沿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河堤项目却一直未落实;阿木乡基础设施建设附属项目配套不到位,建设的道路标准较低,没有排污、排水等附属设施。二是水、电、路等后续保障乏力。如:色地镇、麦洼乡、龙日乡等乡镇饮水工程滞后,不通水的情况仍然存在,安全饮水堪忧;大部分乡镇电网线路老化现象严重,安全用电需引起重视;邛溪镇、阿木乡、龙日乡、查尔玛乡等乡镇部分牧道年久失修,因缺乏后续资金、大型机具和技术指导,自身维护难度较大,严重影响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同时,一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备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使用效率不高,作用发挥不明显。三是非贫困村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均衡。调研中了解到,查尔玛乡、江茸乡、壤口乡3个乡镇因没有贫困村,在项目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较其他乡镇明显偏少,特别是S217线项目实施缓慢,导致运输成本和生活成本增加,畜副产品销售困难,牧民增收渠道单一,严重影响到查尔玛乡和江茸乡3000多名群众的生产生活,老百姓反映强烈。同时,同一乡镇非贫困村与贫困村也存在较大差距

(三)产业发展任重道远,集体经济帮扶尚小。一是现有龙头企业作用发挥不明显,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规模小,加之专业人才缺乏,集约化水平较低,产业化层次不高,对脱贫攻坚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如:牦牛乳业公司、更攀合作总社辐射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效果还不明显。二是大多数贫困村仍然束缚在传统畜牧业的圈子里,以放牧、卖牛为主,附加值提升空间不大,品牌效应尚未形成,少数村集体经济没有效益,帮扶贫困群众力度不大,如:邛溪镇玛瑟阳德村、查尔玛乡什布龙村仍然没有村集体经济。

(四)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不足,激发内生动力不够。一是目前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因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等原因致贫的情况较多,基本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加之一部分群众因生产生活习惯不愿意外出务工,单亲家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缺乏,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较为缓慢,脱贫成果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特别是因病致贫情况更为复杂,在短期出现返贫可能性较大,如:色地镇、麦洼乡、瓦切镇牧民群众患有结核病等传染性疾病较多,将直接影响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二是受文化能力水平影响,部分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较弱,有的思想固化,有的观念转变缓慢,产业发展办法不多,内生动力不足,11个乡镇不同程度反映贫困户依然存在“等靠要”依赖思想,自主脱贫意识较淡薄,还保留着“贫困有利”的思想,坐等脱贫或不愿脱贫。

(五)生态环境保护与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之间的平衡关系亟待解决。群众反映一些涉及基本的生产生活建设项目与环保、湿地保护政策相互冲突,垃圾处理等设施滞后,直接影响到牧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生产发展,呼吁平衡基本生产建设需要与生态保护方面的关系较为强烈。如:色地镇作为生态保护缓冲区,新建项目和资金明显减少,老百姓生产发展需要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瓦切镇和麦洼乡处于湿地保护区,牧道、暖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老百姓生产发展受到影响,脱贫攻坚成果巩固难度较大;安曲镇因项目选址不符合湿地、环保、生态红线等生态环境建设要求,难以实施,推进迟缓;壤口乡灌木林扩张严重,导致牲畜可放牧范围减少,直接降低了牧民群众的收入。

三、几点建议

(一)坚持加快产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强力推进草原经济示范地建设。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根据自然资源、地理条件、优势产业和贫困户的劳动能力、发展意愿等,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发展特色产业,培植贫困户持续增收的主导优势产业,挖掘培植出有红原发展优势的区域性产业品牌,培育出贫困群众能信任的基层龙头企业,做好红原标准,大力推进畜副产品初加工和深精加工,形成品牌效应。二是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将非遗文化、游牧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等相融合,在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优化乡村人居环境的同时,通过劳动就业、定向结对、帮扶创业等扶贫带动措施,支持鼓励脱贫群众转产转业,引导和带动贫困群众发展旅游产业、经营旅游产品、从事旅游服务业,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二)坚持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提前做好乡村振兴战略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着重考虑附属配套项目和基础设施后续保障和管理资金规划,统筹考虑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基础设施投入不均衡问题,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二是坚持交通先行,加大重大交通项目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加强推进马久高速和S217龙热路建设,破除交通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问题。同时,深化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确保户户用上安全电、城乡用电同网同价。三是加快落实新型城镇化理念,打造一批规模合理、特色鲜明、美丽宜居、功能完善的特色小镇,积极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强化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全面提升基础保障水平,保护好绿水青山和乡村风貌。

(三)坚持拓宽增收致富渠道。一是加大对扶贫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着力打造一批能带动就业、促进群众增收的主打产业。将产业发展与一、二、三产中的种养殖业、土地流转、转移就业、旅游开发、参股企业分红增收、鼓励农户自主创业等有机融合,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二是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东,巩固村民的财产性收入。加大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以合作总社为载体,带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基地、种养大户、牧户等经营主体抱团发展,共担风险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机制,并提供低成本、便利化、专业化的社会化综合服务,解决贫困农牧民后顾之忧。三是坚持生态保护和脱贫致富并重,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建立生态保护区补偿机制,分类设制森林、草原、湿地、河道管护岗位,让老百姓成为有收入的环境保护工作者,推动农牧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生态保护工作。

(四)坚持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一是坚持“扶志”与“扶智”紧密结合,大力提升可持续脱贫动力和扶贫能力,切实化解少数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提高牧民群众“参与度”增强贫困户的“获得感”,激发贫困人员自身的发展动力。二是把产业扶贫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让贫困户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使脱贫攻坚真正成为贫困户自主自觉的共同行动。三是针对贫困户的收入高于非贫困户,贫困村水平高于非贫困村的现象,要妥善处理好脱贫攻坚各项政策短期与长期的衔接,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在帮扶贫困户脱贫的同时,积极考虑临界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提高整个区域的生活水平,防止政策原因引起的返贫问题。同时,要提前加强对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的思想教育,让大家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让老百姓通过“脱贫光荣”“勤劳致富”来筑牢脱贫的思想基础,通过真正增强发展内生动力,逐渐消除对政策性脱贫的依赖。

(五)坚持基层党组织作用引领。是加强基层党建与精准脱贫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经济服务功能,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使党员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排头兵和领路人,带领村民大力发展草原经济,开启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途径。二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脱贫攻坚战中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切实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和党员干部素质教育,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三是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着力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处理好“走出去”“留下来”和“引回来”的关系,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和乡村管理人才,强化乡村人才支撑,切实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

版权所有:政协阿坝州红原县委员会

蜀ICP备18017262号-1 技术支持:四川易极天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话:400-8600222